引用请注明信息来源:TodayESG
亚洲气候风险监管政策报告
联合国环境署金融倡议组织(UN Environment Programme Finance Initiative,简称UNEP FI)发布亚洲气候风险监管政策报告,旨在分析亚洲司法管辖区的气候风险监管框架。
亚洲在全球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方面具有关键作用,亚洲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的60%,受到气候变化影响(例如海平面上升)的人口占全球的70%。
气候风险监管政策背景
绿色金融网络(Network for Greening the Financial System)认为,气候相关风险是金融风险的来源,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应确保金融体系具有抵御这些风险的韧性。绿色金融网络已经发布气候情景,帮助金融机构评估气候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。巴塞尔委员会也发布银行业气候相关金融风险披露框架,帮助银行披露气候变化风险与机会。
亚洲司法管辖区已经认识到气候变化对金融风险产生的影响,传统的中央银行职责通常包括价格稳定、经济增长,一些中央银行正在将气候风险纳入监管框架。例如中国央行发布政策文件支持绿色金融发展,新加坡央行在职责中提到可持续增长。

气候相关宏观审慎监管
气候相关宏观审慎监管重点关注金融体系稳定,亚洲中央银行的行动包括:
- 中国:中国人民银行(People’s Bank of China)2021年与23家银行进行气候压力测试,包含电力、钢铁和水泥行业。2022年人民银行与19家银行再次开展气候压力测试,包含八个高碳排放行业,重点关注碳排放成本上升产生的影响;
- 中国香港:香港金融管理局(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)已经将气候风险纳入宏观审慎工具箱,2021年将20家银行纳入试点,2023年将46家银行纳入试点;
- 新加坡:新加坡金融管理局(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)2018年进行首次气候压力测试,2022年开始使用长期气候情景进行全行业压力测试,并将结果纳入年度金融稳定评估;
- 韩国:韩国央行(Bank of Korea)2021年基于绿色金融网络转型路径情景开展气候压力测试,2025年与韩国金融监管局(Korea Supervisory Service)发布联合气候压力测试;
- 日本:日本金融厅(Financial Services Agency)和日本央行(Bank of Japan)2021年开始应用气候情景分析,2024年使用短期情景开展分析;
- 澳大利亚: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(Australian 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)2021年开展气候脆弱性评估(Climate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);
气候相关微观审慎监管
气候相关微观审慎监管重点关注单个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,亚洲中央银行的行动包括:
- 中国:中国人民银行2024年发布绿色金融文件,降低金融机构资产组织碳强度,并提出ESG整合要求。人民银行还计划根据气候相关风险调整压力测试方法;
- 中国香港:香港金融管理局2021年发布气候风险管理监管政策手册(Supervisory Policy Manual),并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,衡量金融机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;
- 新加坡:新加坡金融管理局2022年发布环境风险管理指南(Guidelines on Environmental Risk Management),并对金融机构转型计划提出要求;
- 韩国:韩国金融监管局2021年发布金融领域气候相关风险管理指南;
- 日本:日本金融厅2023年发布上市公司强制性可持续披露规则;
- 澳大利亚: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支持将气候相关财务披露工作组(Taskforce on Climate-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)建议作为最佳实践,从2025年开始要求金融机构强制披露气候信息;
- 新西兰:新西兰金融市场管理局(Financial Markets Authority)发布情景分析信息表,要求企业开展和披露情景分析;
参考链接:
Climate-related Risks in 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in APAC